查看原文
其他

毛不易探访老人院:临终关怀是一个社会的底线

春树养老 2022-05-19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洞见 Author 洞见

本文转载授权自洞见(ID:DJ00123987)



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,希望走的那一刻,可以笑着离开。

♬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朗读音频

-1-

最近,《奇遇人生》因为一群特殊的老人上了微博热搜。

节目中,毛不易和阿雅在音乐治疗师的陪同下,来到了台湾当地一所老人院。
这里的老人还有个特殊的身份:临终患者

他们患有不同程度的身心障碍,有的是认知症,有的是唐氏症,有的是植物人。

老人平日里与外面的世界隔绝,只能在轮椅和病床上靠着回忆活着,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。

生命的消亡,每天都在这里上演,老人院里经常听见一句对话:

“那个人呢?”

“走了,没有了。”


望着临终的老人,毛不易想起了自己因癌症去世的母亲,那是他第一次见证死亡的来临。

他说,感觉很无能为力,时间是洪水猛兽,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伴和力所能及的帮助。


节目中,当大家陪着老人们一起做游戏时,一旁的执行长,笑着笑着就留下了眼泪。

她说,一个从来不说话的老爷爷,今天笑着说了很多话。


临终关怀医学院的崔以秦教授曾经说过:我们最缺的其实是生死教育

“人们只认为优生才是一个问题,但是有没有想过,优死也是一个人的权利。”

父母不需要子女能给他们多少钱,多大的房子,他们只想要,在人生最后的时刻,还有一个人能给自己离开的力量。

对于一个决定舍弃一切的人,没有什么比体面的告别,带着微笑离开,更值得欣慰。

-2-

曾经在朋友圈,看到过一名出租车司机的故事。

故事发生在纽约,有一天,司机接到一个奇怪的乘客电话,让他赶到指定的地点。

司机到达后不见有人出来,就走下车按响了门铃。

等了一会儿,大门才慢慢打开,一个娇小的老太太站在那里,手上拿着小行李箱,看样子至少有90岁。

司机向屋子里看了一眼,露出一丝惊讶。屋子看起来异常孤单凄冷,简直不像是有人居住的样子。

所有家具盖上了白色的布,墙壁光秃秃的,只有一些老照片和纪念品堆在角落。

老人给了司机一个地址,但是要求绕道走,司机有些不理解。

“我要去的是安宁疗养院,我不赶时间,没关系。”

听到老人说出这个名字,司机愣住了,在纽约,安宁疗养院是给临终人等死的地方。

老人说,自己没有亲人,前不久,医生告诉她剩下的时间不多了,她想再去以前的地方看看,那里有她仅有的美好回忆。

司机听完默默地关上了里程表。


接下来的两小时,司机带着老人到了她曾工作过的饭店,她和丈夫住过的房子,年轻时去过的舞厅……

老人一路好奇地望向窗外,什么话都没说,司机也没有开口,他们几乎绕遍了城郊所有地方。

直到老人说累了,司机才朝着目的地驶去。

抵达疗养院后,迎来两名护士,将老人扶上了轮椅。

老人一边询问该付多少钱,一边翻找着手提包。

“不用钱!”

“但你也要养家吧!”老人有些诧异。

“我还会有其他乘客的。”

司机说完不自觉地弯下腰,给了老人一个拥抱,他感觉到老人也紧紧地抱住了自己。

时间仿佛静止了几秒钟,司机的耳畔传来一缕柔弱的声音:

“你让一个人生几乎走到最后几步路的老人,感到十分幸福,谢谢你。”

《演说家》中,临终关怀志愿者纪慈恩曾提到:

每个人临终前,想到的都是爱,而关怀是爱在临终前,最温情的承载。

莎士比亚说:“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,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。”

对于一个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人,幸福可以很简单,可能只是一个拥抱,一句关心的问候,一个清晨的陪伴。

然而,即使这么简单的愿望,对于有些人,也是奢望。


-3-

前几天看一个新闻。

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7天假,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,两三天过去,父亲仍没去世。

儿子问父亲:“你到底死不死?我就请了7天假,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。”

老人随即自杀。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,回城继续打工。

不敢想象,老人在自杀时,心里是多么地绝望。

有媒体报道:在湖北京山县农村,有“自杀屋”、“自杀洞”。

老人患病临终,害怕拖累子女,选择在老屋或荒坡、树林、河沟,“安静地自我了结”。

让人痛心的是,这不是孤例,当下很多老人正一边体谅着子女沉重的负担,一边心灰意冷地走向死亡。

官方公开的统计数据表明,中国农村老人的临终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到5倍。

很多时候,我们习惯了父母的爱,也习惯了用漠不关心去对待这份爱。

知乎上有网友说,许多人教过我怎么来到这个世界,却没有人教我怎么离开。

有多少父母默默付出一生,在最后一刻,背负着痛苦走向死亡,也得不到子女一句抚慰。


-4-
纪录片《生命里》,讲述的是一个中国人最忌讳的话题:死亡。
里面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:
很多时候,我们不得不直面死亡,如果一定要离开,我希望可以笑着走
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一个特殊的病房。
这里收留癌症晚期的患者,大多数人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,死亡对于他们,只是先后的问题。
一位老人说,几乎每两天就会有人死去,来这儿的人都无法忽略这种“死亡的气息”。
有些病人刚来不适应:“这里不是医院,医院是救人的,但我刚进来,隔壁床的人就没了。”
奇怪的是,来这里的临终患者越来越多。镜头的背后,一个护士说出了“真相”。
她们知道自己无法延长病人的寿命,她们能做的就是让老人们“走得更坦然、舒适一些”。
护士每天面带微笑,同病人谈天说地,仿佛接下来要去的地方不是地狱,是天堂。
鲁胜兰是一名乳腺癌患者,预计生存时间只有一个月。
看着旁边的病床又换了一个人,她说自己“没压力,不紧张”。
黑子叔快要80岁了,病痛让他连捡起掉在胸前的鸡腿的力气都没有。
但是当护士陪他聊起抗战胜利的事情,他就能立马神采奕奕。
那是他一生的高光时刻。
片中有一对夫妻,丈夫躺在养老院已经意识不清,妻子躺在安宁病房等待死亡。
护士为了让两位老人“见见面”,两头跑着录下视频。
他们都将走向生命的终结,却无法走到对方面前道个别。
护士说,希望他们可以看着彼此笑着离开。
学者齐邦媛谈到死亡时说:
“我希望我还记得很多美好的事情,把自己收拾干净,穿戴整齐……不要哭哭啼啼,我希望我死的时候,是个读书人的样子,笑着离开。”
有人说,我们这个时代的人,不会生也不会死。我们在生而言,勉勉强强,在死而言,更是马马虎虎。
精神医学与死亡学家伊莉莎白·罗斯在她的《死亡与临终》中写道:
“一件最后重要的事是,今天的死亡过程在许多方面都是更为可怕和令人厌恶的,就是说,更加孤独,机械化及非人化……死亡的过程变成孤立而缺乏人情味。”
人们更多时候,不是害怕死亡本身,他们只是害怕死亡的过程。
印度诗人泰戈尔说:“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。”
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,希望走的那一刻,可以笑着离开。
作者:洞见William,洞见(DJ00123987)旗下专栏作家。洞见,不一样的观点,不一样的故事,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。

-THE END-

延伸阅读

➤  《最好的告别》:关于衰老、尊严、养老院
➤  “收割”老年人的新冠病毒,放出了一只“黑天鹅”
➤  最新公布的长寿办法,喝茶仅排第13,排第一的居然是...
➤  中国长寿专家林海峰去世,终年51岁,看完深思!
➤  一位养老护理员的晚班:哪有什么岁月静好,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